隆基股份(80.390, -1.59, -1.94%)創始人李振國日前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的2021創投峰會上,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。著名公眾號聰明的投資者整理了李振國演講全文,分享給大家。本文節選了部分
碳中和路徑分為四個階段
我們把能源碳中和路徑大概分了四個階段:前兩個階段,一個是通過非物理性的政策機制調整,還有包括大力發展抽水蓄能,這兩個階段是為化學儲能降本,讓渡出10~15年的空間。因為現在化學儲能確實還太貴了。
化學儲能經濟性起來,再加上新能源成本進一步降低,大規模開始利用之后,再利用前面形成的多能互補基礎,我們就可以實現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最后一個階段就是深度脫碳,綠氫的引入。下面我稍微詳細介紹一下。
第一階段:非物理性的脫碳
引入調節機制,德國電力系統里面,“風電+光伏”已經占到電力比例的42%了,第一階段就是非物理性的脫碳。就是通過引入機制,比如說像現在水電在電源里的占比還是蠻高的,每年的發電小時數是三四千個小時,那就意味著除了汛期沒有調節能力之外,其他時期都是很靈活的,但是我們并沒有給水電很強的機制,讓他深度參與調節。
很多時候,我們十分大型的水電站,每天是在平均發電,即使在不是來水量很足的情況也是這樣,它完全可以分時段發發電,但是我們沒給機制。
火電的靈活性調節機制也沒有給,最近國家應該是出臺了一些政策,包括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市場機制,形成需求側響應。
這幾項措施在國外已經形成很強的好的效應了。比如說,咱們國家“風電+光伏”在整個電力供應里面只占10%,
大家可能覺得在消納的時候已經面臨困難了,但在德國電力系統里面,“風電+光伏”已經占到電力比例的42%了。
而且德國并沒有大規模應用儲能,它還是靠一些我剛才講到的非物理性的政策機制體制,包括需求所響應的一些手段進行的調節。
當然它有一個比我們好的條件,它的天然氣發電占比比較高,天然氣發電的靈活性也要更強一些。
第二階段:大力發展抽水蓄能
升級改造常規水電站。第二個就是大力發展抽水蓄能,升級改造常規的水電站。就是在以火電為主導的能源體系里,抽水蓄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沒被顯示出來,因為火電可以通過自己的出力調整來平衡電網。
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里,抽水蓄能的作用會比較大。中國從西到東海拔落差很大,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,再加上我們原來的河流流域里,本身是基于流量建設的水電站,可以以比較小的代價升級為抽水蓄能的功能,將來的成本也是比較低的。
第三階段:化學儲能經濟性起來
最后,大概要10-15年的時間,化學儲能的經濟性會起來,
到那個時間更大規模的使用新能源,再加上化學儲能,將支持我們整個的電力調節,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第四階段:綠氫的引入不可或缺
最后就是在深度脫碳這個環節,綠氫的引入是不可或缺的。今天,全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有42%是來自電力系統,主要是以燃煤發電為主,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在電力系統中產生的能源形式。隨著電力能源電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,按照目前的能源結構比例,來自電力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會上升。
但仍然有大部分的,比如說類似能源化工領域里的冶煉,鋼鐵冶煉里現在是一年十幾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,它是靠焦炭作為還原劑把鐵里面的氧脫出來,這個二氧化碳排放用電是沒辦法取代的。
包括遠距離運輸,像遠洋運輸,航空運輸不可能背個蓄電池跑,因為能量密度太低了。包括老百姓(52.570, -0.98, -1.83%)的日常生活,特別是北方地區冬季取暖的問題,取暖這個事情可以用電,但是在北方的冬季晚上,把電都調節到那個時候供應,代價太高了,而這個時間綠氫的引入就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情。像鋼鐵冶煉可以用氫取代焦炭,通過氫還原把二氧化碳排放減少,能源化工里面現在的灰氫變綠氫。
當然大家不要簡單的認為用電解水就是綠氫,要看你用的電是什么電,按現在電網的能源結構比例來算。
現在電解水制氫追蹤下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煤制氫還要高,要拿真正拿綠電制氫得到的氫才是綠氫。
但綠電又是間歇式的,很有可能將來大規模的綠氫的獲得,就是用綠電間歇式制出的綠氫,就是它的未來獲得的形式。
碳中和背景下,能源概念有三類機會
在碳中和這個背景下,站在能源的概念上來說,將來有哪些機會?就是三類機會。
第一,三年以前我說光伏到2030年,每年全球新裝機容量會到1000GW,很多人覺得我還是蠻激進,但是現在站在碳中和的角度倒推,到2030年那個時間1000GW是不夠的。
所以光伏本身產業鏈里,涉及到它自身的工業硅,多晶硅,拉棒,切片,電池組件,以及將來為它配套的輔助材料玻璃,鋁邊框,膠膜,以及為它做裝備的企業,將來是一定有比較快的成長速度。
第二塊是圍繞著平衡能源的。
因為它是一個間歇式的能源,要把它達到平衡,涉及到儲能類的這一部分,也是將來需要大量去做的。當然為電力進行調節的儲能的需求量,可能比動力汽車略小一點。
第三塊就是圍繞著綠氫這個產業的一些機會,將來都是比現在大很多倍的邏輯。
來源:新浪財經
風險提示:本資料僅為服務信息,不構成對于投資者的實質性建議或承諾,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。本資料中全部內容均為截止發布日的信息,如有變更,請以最新信息為準。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。市場有風險,投資者需謹慎。投資者購買基金時,請仔細閱讀基金的《基金合同》和《招募說明書》,自行做出投資選擇。
免責聲明: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其任職機構立場及任何產品的投資策略。本文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如您認為本文對您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害,請立即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
(來源:華夏碳中和ETF的財富號 2021-08-19 16:58) [點擊查看原文]